李实,best365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发展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其中收入分配、公共政策、贫困、劳动力市场等为近年来研究重点。曾三次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2006年主编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获2007年联合国人类发展奖,2010年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2013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14年获中国农村发展奖,2017年获得第八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8年获得全国扶贫攻坚创新奖。
一直在贫困研究的路上
对于深耕贫困研究30余载的李实来讲,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并不是个意外。翻开李实的履历,我们发现,很多领域大大小小的奖他几乎都拿到了。当走进李实在后主楼17层的办公室时,他着装朴实、言语亲和的形象,让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他和这些耀眼的荣誉联系在一起。
早在1985年时,李实就开始潜心研究中国的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从事贫困研究的三十多年里,扎实的理论研究、广阔的国际视野、踏实的调研走访,这些都是李实能“有所收获”的秘籍。
30多年间,李实躬耕不辍,一直致力于对中国贫困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国家重点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1996年,李实完成了中国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政府、企业、个人三者分配关系”;2008年前后,李实受国务院扶贫办委托开展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的政策研究;2009年对有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的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课题进行探究,与此同时还承担了国家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的第一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效果评估;2010年完成国务院扶贫办公室委托课题“新时期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政策体系研究”;2011年完成国务院扶贫办公室委托课题“新阶段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研究”;2013-2017年连续五年,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年度减贫形式分析”委托课题。《关于农村低保和建档立卡的瞄准性》等相应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领导批示,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内部报告采用,并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希望你们继续深入开展扶贫政策理论研究,为脱贫攻坚献计献策”的批示。
为了让贫困研究变得更加全面、丰富,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李实始终保持广阔的国际视野,频繁往来于国内外院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李实于2002年曾任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先后八次前往英国牛津大学经济系进行合作研究,九赴瑞典哥德堡大学从事研究交流。鉴于他的卓越成就,国际学术界送给李实一个亲切的称呼:“中国收入分配先生”(Mr. China income distribution)。如今,李实已经与美、英、法、日等国经济学界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随着科研课题的不断深入,李实的研究团队仍在充实扩大,并不断提出具有学术价值的观点与政策性建议。依靠学者之力形成高端智库,为国家反贫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李实和团队收获了风雨兼程后的春华秋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李实用30多年的时间让这14个字变得掷地有声。30多年间,他曾走访过上百个贫困县,对贫困地区集中养老、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基础教育和教育致贫、少数民族贫困、因病致贫、参与式扶贫等问题做了大量的调研与思考。就在今年,李实受到中央网信办委托,前往贵州调研大数据、互联网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为了能够更切实地了解到贫困地区的现状与互联网发展情况,他率队深入武陵山区,实地走访贫困村和贫困户,向他们发放问卷、一起座谈。而对于这些经历,李实总是轻描淡写,似乎还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似乎永远在路上。也许在他看来这是一位师者,也是学者所必须要经历和忍耐的。
扎根在一个领域,把学术做实,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深挖开拓新的思考,是这位时而会走出象牙塔的教授教给我们最简单而又不凡的学术真谛。
“很享受当老师的感觉”
除了致力于发展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李实还是best365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的一位普通教师。2005年7月前,李实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做研究工作时没有接触过本科生。正式调任北师大13年间,他开始接触本科生,并常年承担一门本科生研讨课。“通过与学生越来越多的接触,我感觉我自己很享受当老师的感觉。”而这种享受,可能要从他小时候说起。“我从小就有当老师的情结,上大学后可以说是对这份职业更加情有独钟。在北师大这13年中,虽然给本科生上课不多,还是以辅导研究生、博士生为主,但是越来越喜欢当老师。”
愉悦的同时,李实也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神圣感与身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在他心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这让所做的事情也变得更加有意义。
李实对于自己接触过的一届又一届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研究团队,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北师大的学生做事认真、踏实,求知欲与合作精神都很强,这些一直让他引以为豪。作为师者,谈及学生,李实始终有着一种谦逊的态度,因为在他看来,老师同样能从学生身上汲取到新鲜的养分,能从他们的提问中激发很多新的思考。
我的学生观
多年来,李实一直秉持着三点育人观念。“管大事不管小事”是他的第一个信条。“管大事就是在一些大的事情上要把握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对国家发展应当承担的责任;不管小事就是给学生在学术方面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有自己的选择”,他这样解释道。“比如学生在写论文之前一定要自己选题,这是基本原则。要让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挖掘自己喜欢的领域,学会主动地去思考一些问题。这是每个研究型学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样的要求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不管,反而是要做到收放自如,学生一旦确立选题,李实则会尽可能提供相应的帮助,共同挖掘、攻克研究的要点难点。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经常与学生保持交流和联系是他的第二个信条。李实经常利用自己的能力与经验,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无论是参与研究课题还是参加研讨会,让他们能够尽早接触科研方面的工作,开阔眼界。
鼓励学生参与调研活动是第三个信条。“研究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定要把眼界放宽,光啃书本是不够的。”尤其是经济方面的研究,需要联系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更少不了实践。李实也是近年来,学院里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项目”最多的一位老师,每年都会指导4-5名学生或者课题组,带领本科生进行相关的科研创新研究。他时常鼓励学生要主动参与各类调研活动,利用假期多去了解社会、洞察社会,这样的研究才能结合社会热点,才会接地气。“经济学不了解社会,研究是做不好的。”
我眼中的师大
基于长期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交流经历,李实也经常反思北师大如何建设和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他认为如今我们任重而道远,仍要为完成两个方面的转型而继续努力。
第一个转型是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政治、教育、社会等多方面都在经历变化,所有学校都面临着转型,师大也不例外;第二个转型是北师大作为师范院校,要重视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要拥有更大的格局、更高的视野,和更长远的发展战略观。李实认为北师大需要在第二个转型过程中做出更大的努力,从学科建设和全局观等方面向国际一流大学看齐,争取建设成更加全面的综合型院校。
李实也一直关注着学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在他看来,青年教师首先要坚守自己的教师岗位,对这份职业怀有崇拜与热爱,不忘初心,愿意付出和奉献。教学工作中,善于把教学和研究相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带来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认知视角,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这是我们师大老师肩负的责任”。在科研方面,李实经常鼓励青年教师要坚持不懈,肯下苦功,甘坐“冷板凳”,坚持在一个领域做下去,并做深、做精,做到极致。在能力和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后,要更注重保持持久力与耐性。
“坚守”是采访中李实频频提到的词,回望三十余载的学术之路和教师生涯,李实也如此脚踏实地地践行着、耕耘着。学者的睿智,内心的热爱,坚定的力量,成为了他岁月的印记,更折射在低调的李实身上,变为无法掩藏的闪烁光芒。
寄语青年学子
希望我们的莘莘学子能够继续保持勤奋刻苦、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更加注重创新,培养自己对学术的坚持和独立性,拥有对科学的钻研精神,争取成为德才兼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