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学刚,男,1973年生,best365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副院长、认知神经管理学实验室主任、会计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财政部全国会计名家、北京市教学名师、首批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项目与荣誉奖项,兼任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神经管理与神经工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神经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卫生健康分会首届特聘专家等。
1998年开启高校教师生涯,2013年至今于北师大任教,为本、硕、博学生讲授会计信息解读与应用、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高级公司金融等课程,课堂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鼓励学生积极研讨,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广受同学们好评。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合)著10部,合作发明专利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曾两次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两次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以及杨纪琬会计学奖优秀会计学术专著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奖等奖项。主编和翻译教材10余部,主编教材《会计学原理》、《国际财务管理》分别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国家精品教材。
孜孜矻矻,漫漫求学路
崔学刚老师回忆道,大学学习的水资源规划与利用专业并非是自己最理想的专业,但是得益于大学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国家一流师资,自己的本科阶段过得非常充实。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及其后来在专业权威学术期刊上与导师合作发表过程,让他体会到了学术的乐趣:“这一过程,生动地强化了我对科学研究过程与功能的理解,也是我首次参与发表学术论文”。本科导师(康绍忠教授,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科研作风对崔老师产生了深远影响。
时代造人才。本科阶段学习之余,崔学刚老师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在大二担任了学院团总支实践部部长。在担任学生干部期间,他经常组织同学去农村实践锻炼,深切感受到农民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精神面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经历和认识开阔了崔老师的视野、提升了他的社会认识水平,并开始对经济领域产生好奇和兴趣。当时学校组织学生考察团利用暑假去深圳考察,此后考察团对深圳所见所闻做了系列演讲。这些演讲生动地描绘了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社会风貌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激发了崔老师了解经济学领域的兴趣。1993年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作为经济领域的一件大事,让崔老师感觉有了学习经济的切入点。所以在大四的时候,崔老师下定决心报考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后来如愿地进入陕西财经学院(现为西安交通大学)攻读会计学硕士,从此与会计结缘。崔老师认为,现在来看,当时把社会认知与专业兴趣探索相结合对于后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刻苦求学路。研究生阶段,得益于学校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崔学刚老师有机会在高年级同学的带动下学习写论文和发表论文,更深入地体验到科研的完整过程。同时经济类(当时工商管理还属于经济学门类)所有研究生分为了两个自然班,这两个自然班基本是统一活动安排,这就促使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同学互相交流借鉴、切磋思想并合作发表论文。这些有利条件为崔老师学习和理解经济学原理、金融制度、公司治理等方面提供了很大帮助。尽管实证会计研究在西方已经兴起,但受制于中国90年代的科研环境,数据的可获得性有限,崔学刚老师当时发表的论文都是规范研究。但是这些科研训练还是较好地锻炼了逻辑思维和文字基本功,也锻炼了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中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开放的心态,用更大的努力来丰富自己,勤奋刻苦,孜孜不倦,这是崔老师求学路上的真实写照。
崔学刚大学求学时照片
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与导师(荆新教授)合影
破釜沉舟,勇攀学术高峰
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时,实证会计研究在中国开始兴起。这也成为崔学刚老师的主要学习方向。2004年发表的实证研究论文《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在中国会计信息披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初步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博士论文《上市公司重组绩效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了西方的实证方法范式来研究中国的问题。后来,崔学刚老师将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作为研究重点方向,开发的会计投资者保护指数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后期间,崔老师更加注重理论钻研,揭示会计与公司财务的经济基础,主要聚焦于委托代理与信息不对称这两个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前沿。2009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一年的访问研究中,崔老师对国际学术研究规范有了更深入的体会,研究视野不断拓展,主攻会计投资者保护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并把投资者保护扩展到了整个国际范围,尤其关注境外上市中的会计与财务问题。
潜心研究走新道。2013年到best365官方网站登录入口任教后,行为经济学悄然发展,并逐渐融入主流经济学。在此基础上,崔老师开始反思和总结会计研究的局限和发展空间。他意识到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基础上之上的会计研究,“理性”与“经济人”假设制约了对会计和财务运行规律的认识,过去的会计研究重点在于会计信息的生产和供给,忽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认知和应用规律的研究。于是,崔学刚老师开始探索基于行为和脑神经基础上的会计研究,逐渐开拓出神经会计学研究领域,并成为了该领域的先锋领航员。
崔学刚老师认为,未来经济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将成为基本的发展趋势,而算法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基础和根本。“在人类决策的过程中,存在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当前的智能化更多地依赖把成熟的理性思维抽象为算法,暂时还没有更好地办法对感性思维算法化。而会计的本身即为一种算法,除了把理性思维算法化外,探索感性思维的算法化不仅是会计本身的使命,也是会计贡献于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的重要使命。神经会计学为感性思维算法化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当前需要考虑并证明会计是满足大脑记忆不足而产生的、会计的各种特征与大脑的反应特征具有天然的联系等重要问题。于是,“要想进一步将智能会计向前推进,就要对人类的感性认知进行脑神经模拟、测量生理数据,最终设计出能够对大脑指标出现异常变化时进行干预的系统,来防止部分偏误”。总的来说,崔学刚老师认定,神经会计学已经构成了未来会计学科发展最核心的创新突破点。
宝剑锋从磨砺出。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尤其是对新领域的探索,总会伴随着各色各样的挑战。崔老师首先面临的是范式挑战,从早期的规范研究发展到了(狭义)实证研究,到如今基于行为与脑神经的实验研究,都面临着诸多研究范式转化要克服的难题。崔老师通过广泛学习和积极交流填补了这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其次是数据挑战,在最初搞实证研究时,收集数据主要靠购买报纸并人工抄录,效率低且成本高昂。为解决这一问题,崔老师主动与数据公司国泰安以及CCER进行合作,成功解决了研究数据问题,也为数据公司完善数据结构提供了智力支持。崔老师也是第一时间从大数据的视角,收集可获得的数据并根据算法进行数据定制,数据收集方式能够与时俱进,保证数据品质。再者就是理论挑战,当前行为经济学与神经经济学理论发展迅速,及时理解并应用这些理论,是一个持续的挑战。面对这些困难,崔老师在学术路上从未却步,相反,崔老师已经习惯于直面挑战,不断攀登,无畏且勤勉,从不断解决问题中获得乐趣。
崔学刚老师总结到,在学术研究中,第一,要保持好奇心,主动发现问题,否则容易陷入闭门造车的泥潭,走向功利化的极端;第二,要加强理论学习,完善研究地图,明确研究脉络中仍然存在的空白点,并进行相应的方法和数据储备;第三,耐心同样重要,面对反复修改的论文以及一次次退稿,要善于学习和积累,耐得住寂寞,有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在同行间的交流中要善于接受批评意见,从中提升能力并获得灵感。
理论联系实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大背景下,崔学刚老师认为这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原则。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尤其是国际化过程中,会不断接触各种范式,国际学术期刊也会有一定的选题和范式要求,甚至对我们的价值取向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比如用美国的理论和中国数据,最终得到类似美国的结论,实际上已经背离了学术研究的基本初衷”。因此,他认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具有非常深刻的哲学意义。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讲,中国改革开放的事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总结这些经验并理论化这些实践,不仅是经济与管理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更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要求,对于理论创新、体现中国的话语权和中国气魄,提升中国的理论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标志着:第一,研究问题的选择更应当着眼于中国经济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第二,把中国的实践和事实理论化,符合理论严谨性要求;第三,得出的结论应当有利于认识和揭示中国经济管理的发展规律,同时要追求理论的一般化,能够为世界各国的经济管理提供理论营养。当然,崔学刚老师也补充道,“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并不意味着不具有国际视野、不使用国际通用研究方法、不采用国际的理论支持,而需要辩证地看待,是用国际视野、国际通用研究方法、各国矛盾的普遍规律来研究中国的具体问题,满足理论创新的具体实践需要。
诲人不倦,谱写杏坛长歌
在进入高校工作以来,崔学刚老师注重对学生学习心态和学习动机的教育和影响,引导学生以学习为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尤其鼓励学生要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锻炼坚韧的毅力。“以教学为例,若没有调整好学生的状态,带动学习兴趣,那么他们的学习成果并非教学努力能决定的。通过鼓励学生更加注重与别人的沟通交流,形成一种良好的协同作用。”
崔学刚老师认为,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要在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师德师风、教学水平、教学团队、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支撑。在教学过程中,崔老师也努力探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模式。
立德树人也修身。崔学刚老师在教学中以德施教,引导学生在学中悟德。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是会计的生命,崔老师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与商业伦理、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等有机结合在会计信息加工和决策的过程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把立德树人、立德修身的教育目标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中,教育效果十分显著。
教学相长促创新。崔学刚老师认为,学术创新与课程内容创新都十分重要,二者甚至可以相得益彰。例如,将神经会计学、人工智能引入到会计科研中,同时将这种学术创新的内容,通过课程的方式引入课堂,实现课程内容的创新。在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崔老师大力开展案例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新生研讨课里,他逐渐摸索出一套案例开发、分析、研讨的考评技术标准,用于指导案例教学。另外,他还通过虚拟仿真的方式,开发了虚拟仿真教学项目,改善了教学方法。
本本教材记足迹。崔学刚老师也注重教材建设与教改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十多年来,他一直持续主编改编教材,分别有两本教材入选了国家级规划教材,一本教材入选了国家精品教材,其中《会计学原理》也成为国内畅销教材。通过教材编写和教学经验总结,他教学探索的足迹得以记录,专业发展趋势判断得以印证,教学改革的思考得以定格,人才培养使命得以践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时常有趣事发生。崔学刚老师提到,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新生研讨课“会计信息结构与应用”,来自不同学院学生的专业认知、风险偏好、决策思维具有多元化特征,男生和女生的决策差异也很明显。例如,崔老师的课堂实验显示,对于同一条具体的会计信息企业,学生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时,对于家乡的企业和非家乡的企业存在明显的偏好,男生和女生之间这种偏好也不一样,通过学生具体阐述自己决策时的考虑思路,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学生发现这种差异是以系统性规律的方式存在,在研讨中讨论的特别起劲,并且不断提供有趣的证据。崔老师不断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鼓励,捕捉闪光点来培养学生学习的激情与信心。崔老师一再强调说,同学们的潜力无限,如果培养方法合适、教学目标设置到位,大家的会计基础、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都能得到同步提升。例如在对遭到证监会处罚公司的会计信息分析中,同学们都能够按照分析提纲从公司动机、信息处理手段、经济后果等方面展开分析,深刻地体会到会计造假的侥幸心理、严重后果以及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特别热烈,崔老师每次都会为同学们的结课作业感动。
寄语
最后,崔学刚老师语重心长,谆谆教诲余音绕梁:
第一,要树立远大理想,塑造崇高人格。一个人若有德无才,则并非人才;若有才无德,就可能对社会产生危害。人生舞台的大小也取决于理想和人格水平。同学们需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努力做到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二,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摒弃精致的个人主义恶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形成于思而毁于随。同学们要刻苦勤奋,勇攀高峰。投机取巧的态度并不能带来美好的人生。
第三,要强化理论学习和研究,注重实践锻炼。理论学习和研究是认识丰富多彩世界的钥匙,尤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理论,不仅能够开拓视野还对铸就未来职业能力大有裨益。
最后,锻炼坚韧的毅力,勇于和善于在逆境中振作。失败乃成功之母,要永远怀揣梦想,辨证地看待挫折。遇到不开心的事多与家人、朋友、同学沟通交流,寻求矛盾点和解决的方法,积极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保持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