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强调要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六项重大原则。这些重大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对于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改革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所在,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才能成功应对改革道路上的无数艰难险阻和重大风险挑战。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制度居于统领地位。人大、政府、政协、监委、法院、检察院、军队,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企事业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都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各就其位、有序协同。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国家机关才能成为一个统一整体,既充分发扬民主又有效进行集中,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协作,党、政、军、民、学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这样治国理政才有方向、有章法、有力量。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为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式现代化是造福人民的现代化。 人民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改革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每一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坚持深刻认识人民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人民心声是改革所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倾听人民呼声,了解人民所思所想所盼,让改革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做到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改革为了人民,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过上幸福的生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落实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最了解实际情况的,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的最大依靠力量。改革依靠人民,就是要充分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让群众参与。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坎,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使命。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人民是不是共享到了改革成果是改革搞得成功不成功的最终标准。
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事业越伟大,越充满艰难险阻。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守正就是坚守真理、坚守正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否则就是自毁长城”。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创新就是勇于探索、开辟新境,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只要我们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聚焦新时代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正视问题、直面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勇于改革创新,就会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走出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制度稳则国家稳。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就是要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进一步全面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其中,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和全面领导制度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文化制度;共建共治共享是我国的根本社会治理制度;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国的根本军事制度。
基本制度是通过贯彻和体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发挥重大影响的制度,覆盖和体现在各领域各方面。基本制度体现在政治领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基本制度体现在经济领域,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三大基本经济制度。
重要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派生而来的、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具体的主体性制度。包括在党的领导、政治、法治、行政、经济、文化、民生、社会、生态、军队、国家统一、外交、监督等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具体制度。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涉及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必须有一个施工图,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作出统筹设计,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厘清重大改革的逻辑关系,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标和治本、渐进和突破、近期和长远相结合,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协调性。通过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完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创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法治等领域的重要制度。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制度的“立”和“破”都必须于法有据。习近平指出:“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需要修改法律的可以先修改法律,先立后破,有序进行”。全面依法治国是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战略举措和重点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总体部署的。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把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做法新要求,积极回应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需求,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伴而生。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与加强法治建设统筹好,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做到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穿透力。充分运用法治思想和法治方式,积极发挥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制度。实践条件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
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处理好五种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一是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关系。社会领域包括经济领域,但并不能等同于经济领域。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经济建设的发展固然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同样也会带来社会风险。没有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能自动转化为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也不能自动地转化为社会的进步。相反,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使经济的发展也不能持续。
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三是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创造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四是处理好活力和秩序关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潜能,鼓励各方面人才创新创造,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五是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就是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既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又通过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原载于《山西党校报》2024年9月15日理论研究版块,作者胡海峰,系best365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教授、博士生导师)